热点资讯
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?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,往家拿多少一律不问_慈禧_元宝_沈二顺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7:01 点击次数:160
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衷心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,愿这篇作品能为您带来愉悦且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李莲英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太监,深得慈禧太后的宠爱,因而在皇宫中享有极高的权势和显赫的地位。
坊间曾传出一则轰动的消息,说李莲英母亲去世时,他为她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葬礼。那时,不仅乡邻们免费吃了整整三十五天的饭菜,还可以随意从李莲英家中拿走食物和酒水,无需付费。
据说,这场盛大的葬礼耗费了高达五十多万两白银,数额惊人!
那么,事情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?李莲英的人生经历又有何传奇色彩呢?
李莲英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,也就是1848年,家境贫寒,来自河北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。
他是家中排行第二,父母以制皮为生,生活十分拮据艰难。
展开剩余92%那个年代,社会动荡,阶级压迫沉重,贫苦人家的孩子想要改变命运,往往选择的道路并不多,进宫做太监成了少数能够“出人头地”的机会之一。
李莲英九岁时被净身送入皇宫,最初被分配在御花园的钦安殿,负责点香和照看香火的琐碎事务。
正是在这里,李莲英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。
李莲英为人勤快认真,每天将殿堂打扫得干干净净,丝毫不敢怠慢。每当慈禧太后前来祈福时,都会对他细致的工作赞赏有加。
时间久了,慈禧对这个机灵聪明的小太监越发青睐,最终亲自将他招至身边侍奉,从此李莲英的命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然而,尽管受到慈禧的关注,李莲英起初仍是地位低微的小太监,他的真正崛起,源于一件偶然的事情。
慈禧太后的发质粗硬,梳理头发极为困难,能够找到合她心意的梳头太监实属难事。
此前慈禧身边曾有一位名叫沈二顺的梳头太监,技艺高超,很得慈禧欢心,但沈二顺不幸早病离职。
之后多位梳头太监均无法令慈禧满意,她一怒之下,正当场面尴尬之际,李莲英主动站了出来,自告奋勇要试着为太后梳头。
慈禧看他不过是个小太监,便破例给他一次机会。
李莲英为了这次机会做足了准备,知道慈禧发质硬而难梳,提前准备了发胶,小心翼翼地将她的头发梳理得顺滑如丝。
慈禧照镜子后极为满意,欣喜地赏赐了李莲英一笔丰厚的奖赏,并笑着对他说:“你梳得真好,以后专门为我梳头吧!”
就这样,李莲英一举跃升,从一名负责香火的小太监,迅速成为慈禧的贴身侍从,人生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得到宠爱后,李莲英并未骄傲自满,反而变得更加谨慎小心。
他深知主仆之间的巨大差距,奴才身份不可轻易逾越,任何一丝傲慢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。
因此,李莲英在伺候慈禧的岁月里,始终忠心耿耿,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机智,巧妙逗乐慈禧,使她心情愉悦。
他不仅如此,还非常懂得与人为善,对宫中的嫔妃、宫女和其他太监皆态度温和。
当宫中有人因不慎惹慈禧发怒时,李莲英总能适时为他们说好话,解围脱险。
他还经常给那些长年闭门不出的宫女们送去针线、生活用品,温情关怀,深得宫中女性的喜爱。
李莲英甚至曾在一次险情中,帮隆裕皇后化解慈禧的怒火,展现了他极强的宫廷应变能力。
那是某年正月初二,宫里举办祭财神的仪式,按惯例大家吃饺子,里面包有四个小元宝,吃到的人寓意有福气。
然而当年,慈禧吃完一碗饺子后只发现了三个元宝,面色顿时阴沉。
而正是由隆裕皇后主持宴席,第四个元宝竟被她吃到,这让她十分焦虑,不知如何是好。
就在此时,李莲英悄悄从隆裕皇后身边拿走了那个元宝,并安排人重新包进饺子里。
重新上桌后,慈禧顺利吃到了四个元宝,心情大好,宴席得以圆满。
这件事使李莲英结下了好人缘,隆裕皇后后来成为太后,尽管有人诬陷李莲英谋害光绪,但隆裕并未偏信流言,李莲英因此安然无恙。
李莲英在宫中人缘甚佳,工作出色,他也摸透了慈禧的心理,极善讨好她,自然深得宠爱。
他明白,自己所有的荣华富贵,都系于慈禧太后这位掌控清朝权力的女人手中。
为了讨好慈禧,李莲英绞尽脑汁,甚至培养了一批鸟和鱼,专门用来举办“放生”表演。
这些鸟鱼经过训练,即使被放生,也会很快返回。慈禧见此大感惊奇,李莲英趁机说:“这是它们舍不得离开老佛爷呢!”
这番话让一向迷信的慈禧心花怒放,李莲英也因此更受宠信。
慈禧甚至破例赏赐李莲英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,众所周知,太监最高只能到四品,这份殊荣足见慈禧对他的偏爱。
她还赐予他一件蟒袍补服,这对于太监而言是极高的荣耀。
李莲英过生日时,慈禧会破例赐重礼,安排戏班子在宫中连唱数日,还允许李莲英的母亲入宫观戏。
尤其是慈禧晚年,已离不开李莲英,每日都让他陪伴身旁,为她排忧解难,逗她开心。
在李莲英之前,慈禧身边还有一个极得宠的太监田间安德海,他同样聪明机警,善解人意。
可惜安德海宠冠一时后,开始嚣张跋扈,惹得宫中上下反感,最终被定罪处死。
安德海的结局给李莲英敲响警钟,令他始终谨慎,哪怕宠爱如斯,也绝不敢轻举妄动。
洋务运动期间,北洋海军建成,慈禧派醇亲王奕譞前往阅兵,李莲英随行“见识世面”。
他没有因此骄傲,甚至没戴慈禧赏赐的二品顶戴花翎,始终低调侍奉奕譞,无任何越矩表现。
李莲英不像其他太监趋炎附势,面对与慈禧关系紧张的光绪皇帝,他同样尽心侍奉。
八国联军侵华时,慈禧与光绪仓促逃难至保定。安置好慈禧后,李莲英赶往光绪身边探望。
当时光绪身边无人服侍,连被褥都未准备,冬夜寒冷难耐。李莲英跪地痛哭道歉,并将自己的被子献给皇帝。
光绪感激不尽,甚至感叹若无李莲英,自己恐怕早已命丧黄泉。
尽管李莲英为人善良,宫内名声良好,但作为一位权倾一时的太监,他也难免涉足权钱交易。
当时朝野多次弹劾李莲英,有的指责他嚣张跋扈,有的则揭露他贪财的事实。
李莲英出身贫寒,年少时曾历经苦难,进宫为太监是为了求得一条生路,他对钱财的渴望远超常人。
身处慈禧身边,许多官员若想在朝中办事、献媚,都不得不向李莲英“打点”,他因此索取大量贿赂。
即便随慈禧逃难,他仍不忘向地方官员索要财物。日常里,李莲英更是抓住每次机会,大肆敛财。
关于他与袁世凯还有一则传闻:当年袁世凯初次觐见慈禧,不敢冒犯,特意请教李莲英如何应对。
李莲英告诉他观察自己的脚步,若两脚分开表示慈禧心情好,可继续言谈;若双脚并拢,则应立刻闭嘴。
袁世凯遵循此法,面见十分顺利,事后还给了李莲英一大笔“感谢费”。
李莲英在慈禧身边多年,敛财无数,母亲葬礼的豪华场面就是明证。
1906年,李莲英接到噩耗,母亲去世,顿时悲痛欲绝。
出身贫寒的他,靠在宫中拼搏奋斗才得以发达,母亲未享几日福便撒手人寰,令他心如刀绞。
他急忙请求慈禧准假,回乡为母亲料理后事。
李莲英手握积蓄,想为母亲办一场声势浩大、体面庄重的葬礼。
但母亲毕竟是平民百姓,李莲英在朝野名声不佳,担心铺张大办会招来非议,遂决定先求慈禧赐下“准许大办葬礼”的圣旨。
有了太后的认可,才能无顾忌地施展排场。
李莲英跪在慈禧面前,泪流满面,倾诉孝心,慈禧虽不舍,终被感动,慷慨赐予他一笔巨款,让他好好操办。
当时清政府财政已亏空严重,李莲英也没指望慈禧全额承担费用。
获准后,他便着手筹备,先在北京请和尚诵经做法,安排亲兄弟回乡准备安葬。
他准备了五十万两白银为葬礼花销,且准备随时追加。
这一慷慨让兄弟们惊讶不已,纷纷感叹李莲英虽然出身寒微,但如今财富雄厚。
葬礼持续了整整三十五天,吃喝宴席花费巨大。
李莲英对来宾慷慨大方,不论身份高低,只要为母亲吊唁的,都可免费吃喝。
在当时,普通老百姓温饱都难保证,李莲英的宴席却是丰盛无比,大鱼大肉应有尽有,令许多人毕生难忘。
不仅如此,宾客还能随意带走食物回家,馒头、酒水、肉类等都被“抢购一空”,场面十分热闹。
对此,李莲英竟十分高兴,认为这是给他面子。
三十五天一晃而过,李莲英母亲葬礼共花费五十五万两白银,远超同期皇帝光绪的葬礼支出。
作为平民百姓,能享此规格的葬礼,实属罕见,也证明了李莲英权势之大。
从这件事中,也可见李莲英多年来在宫中积累的巨额财富。
不过李莲英去世后,他的侄子们却沉迷声色,挥霍无度,最终败光了家产。
李莲英出身卑微,因生活所迫入宫为太监,凭借聪明机敏和审时度势,终成慈禧最宠的大太监。
他利用地位大肆积财,母亲葬礼的奢华足见一斑。
这个故事,也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末期的腐败与混乱,李莲英不过是那个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罢了。
参考文献:
发布于:天津市